毛主席在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说:“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1965年5月,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心情十分沉重,甚至可以说是寝食难安,应该是有什么事触碰到了他的底线。
他对随行的同志们说:
“社会主义搞不好,就会走到邪路上去。苏联不就是这样吗?苏联修正主义集团已经失去人民的拥护,将来帝国主义一打压,搞不好甚至会亡党亡国。”
大家感到苏联的事情离我们很遥远,都不理解毛主席在说什么。于是,毛主席像老师考学生一样地问道:
“你们知道什么是井冈山精神?”
大家回答说:
“艰苦奋斗。”
毛主席笑了,似乎不太满意。国民党也讲奋斗,希特勒写了本书就叫《我的奋斗》,地主老财也要奋斗,难道我们的奋斗只比他们多了“艰苦”二字吗?
毛主席说:
“井冈山精神最根本的是士兵委员会,是官兵一致,是民主,是平等!”
主席继续解释道:
“现在,我们共产党进城了,当官的特权跟着就来了,我们高级干部有小车、秘书、小楼,还有站岗的。有人主张高工资,差别二十来倍,很多人感到这是天经地义。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便不能巩固,甚至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毛主席又与一行人谈到了在井冈山时期牺牲的同志,有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三十一团党代表何挺颖,二十八团第一团长王尔琢,第一团团长张子清等人。
回想起这些牺牲的同志,毛主席心情沉重地说:
“一回到井冈山,脑子里重现出他们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都是活生生的。他们都是有坚定信仰、有牺牲精神的好同志。牺牲时都只有二十几岁呀!”
毛主席越说越激动:
“一想到建立红色政权牺牲了那么多的好青年、好同志,我就担心今天的政权。有变的社会基础嘛,我很担心高级干部中出现修正主义,中央出现修正主义怎么办?有没有制度管住他们?”
听到毛主席讲得这么严重,随行的同志们表示完全不能理解。他们认为,新中国已经成立,“三大改造”已经完成,资产阶级已经消灭,怎么可能还会有资本主义复辟?
毛主席反问道:
“你们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啊?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才想通了。你们这些同志,都只能为官,不能为人。”
毛主席继续提问:
“刘俊秀同志,你还能不能当农民?(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王卓超同志,你愿不愿意重新当战士?(时任江西省副省长)官做大了,钱挣多了,拉开了与群众的距离,还愿不愿意下去当普通人?”
在毛主席看来,井冈山精神讲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信仰坚定这些都对,都没错。但是这不是最根本的。井冈山之所以能在缺衣少穿,敌人围剿等艰苦条件下走向胜利,根本上是因为井冈山上让人真正的平等,民主。不论是官兵还是群众,心情都是极其舒畅的,精神都是极其自主的。
毛主席军事思想的胜利就在于始终坚持和贯彻民主。
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深藏于士兵的尊严与智慧之中。
1948年1月30日,陕北高原的寒冬还未褪去,毛主席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起草了一份题为《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的指示。这份文件首次将人民军队的民主生活概括为“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三大民主,并明确提出:
“部队内部政治工作方针,是放手发动士兵群众、指挥员和一切工作人员,通过集中领导下的民主运动,达到政治上高度团结、生活上获得改善、军事上提高技术和战术的三大目的。”
这一指示成为我军民主建设的里程碑,标志着人民军队内部民主制度的正式确立。而这一思想的萌芽,则要追溯到二十年前的井冈山。
破旧立新: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
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主席率领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当时部队中存在严重的旧军队习气:一些军官留恋“三金五皮”(金戒指、金牙齿、金边眼镜和皮鞭、皮带、皮靴、皮挎包、皮枪套)的“气派”生活,随意打骂士兵被视为常事,官兵关系异常紧张。
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其中一项关键举措是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规定官兵待遇平等,经济公开,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士兵委员会代表士兵利益,参加部队管理。
这一制度创新立即改变了部队面貌。士兵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革命热情被大大激发,部队中出现了官兵一致、上下平等的新型关系。
1928年,毛主席在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
一年后,《古田会议决议》进一步规定:官兵之间只有职务的分别,没有阶级的分别;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坚决废除肉刑,禁止辱骂,让士兵有说话的权利。
三大支柱:政治、经济、军事民主
1948年毛主席提出的“三大民主”,并非一时之举,而是对二十年来军队民主实践的系统总结。
政治民主——核心是官兵政治平等。战士有权参加连队管理,批评和监督干部;士兵在必要时,有揭发干部错误和推选下级干部候选人的权利。
经济民主——士兵选出的代表有权协助连队首长管理连队的给养和伙食,监督经济开支,防止贪污浪费,维护士兵利益。
军事民主——练兵时实行官兵互教,兵兵互教;作战时在火线上开“诸葛亮会”,发动士兵群众讨论如何攻克敌阵。
毛主席特别强调:“在连续几天的战斗中,此种会应开几次。此项军事民主,在陕北蟠龙战役和晋察冀石家庄战役中,都实行了,收到了极大效果。证明只有好处,毫无害处。”
战场奇迹:民主运动激发的战斗力
“三大民主”在革命战争中的威力令人惊叹。毛主席曾生动描述:“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军区及两个主力师通过民主检讨运动,不仅检举了贪污浪费、山头主义,还揭露了严重的军阀主义。士兵委员会成为经常制度后,战士阶级觉悟与积极性异常之高,战士反映“现在才真是人民军队了”。
在军事领域,民主创造了无数奇迹:
- 解放石家庄战役中,前线指战员通过“诸葛亮会”提出“坑道爆破法”,大大减少攻坚伤亡;
- 抗美援朝战场,志愿军总结推广防空哨经验,使汽车损失率由入朝第一年的40%降到第三年的0.5%;
- 上甘岭战役中,12军31师发扬军事民主,创新“小兵群战术”,3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战后评价:“如用12军战术,至少可以少牺牲三千人。”
这种官兵一致的民主实践,让目不识丁的农民变成战术专家,让受尽欺压的雇农成长为战斗英雄。正如莱芜战役中被俘的国军师长所言:“你们的兵不是打仗,是在为自己当家作主拼命。”
1953年9月,毛主席在总结抗美援朝胜利经验时深刻指出:“最主要的因素是群众想办法。我们的干部和战士想出了各种打仗的办法。”这句话道出了军事民主的真谛。
制度基石:从士兵委员会到军人委员会
军队民主的生命力在于制度保障。从三湾改编创设士兵委员会开始,我军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民主制度体系。
1948年毛主席《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指示下发后,军队内部的民主生活更加制度化。1960年9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把 “贯彻群众路线,发扬三大民主” 写进《关于加强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决议》。
一支军队的民主深度,决定着它的战斗力高度。毛主席的“三大民主”思想,打破了旧军队官兵对立的桎梏,让普通战士从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积极的创造者。从井冈山的士兵委员会到上甘岭的“诸葛亮会”,从解放战争的立功运动到民主运动,士兵的智慧始终是这支军队最宝贵的战斗力源泉。
这支用民主打造的铁军,其真正威力不在于消灭了多少敌人,而在于它证明了:当最底层士兵的手能握住决策权杖时,他们也能托起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或许才是毛主席留给我们最震撼的启示——真正的战斗力,永远来自对人民群众(普通人)的信任与赋权。
九十多年过去,毛主席在《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中确立的三大民主原则,仍在塑造着世界一流军队的精神内核。当每一位士兵都成为军队建设的主人,这支军队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