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学习毛泽东

结合中共战史系统学习毛主席的战术专著:《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

2025-08-29 09:50:59  来源: 毛著和毛时代史Maoism研究   作者:铁穆臻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民间广泛流传的贬低毛主席的谣言,就是“毛泽东只懂战略,不懂战役战术”。信此谣言者,一定没读过毛主席的战术专著:《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这部战术专著虽然讲的是游击战术,但是有很多内容对于大小歼灭战、运动战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很有必要深入学习毛主席这部战术专著,领会其中对于大小歼灭战、运动战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辉煌战术思想。今年,我们加强对主席这部战术著作的宣传,对于纪念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宣传毛主席指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夺取胜利的军事贡献,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袭击战术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主席指出:“袭击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有秘密而周详的计划,迅速而突然的动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毛主席亲自指挥的、我们熟悉的大歼灭战——平津战役,也采取了“秘密而周详的计划,迅速而突然的动作”。主席亲自制定的“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战役方针,体现的就是秘密而周详的计划;主席要求林彪、罗荣桓率领东北大军迅速南下的战役决策,体现的就是“迅速而突然的动作”。

  用什么战术动作创造有利于袭击敌人的条件?

  主席提出了这些战术要点。“(1)骄纵敌人。例如故意以战斗力不强之游击小队与敌周旋,使敌以为不要紧,而在敌人不防备时突然袭击之。”(《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这让笔者想到了痛快淋漓的运动歼灭战——第一次反“围剿”,引诱并歼灭张辉瓒。“(2)麻痹与迷惑敌人。例如声东击西,忽南忽北,使敌捉摸不定,因而袭击其一点。又如派遣游击小队或小组用大游击队署名的标语或布告活动于甲地,而 大游击队则实行袭击乙地或丙地。”(《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这让笔者想到了主席指挥的经典战役——第三次反“围剿”。在这以一敌十的悬殊对决之中,我军先后声西击东、声东击西,五战五捷!“(3)疲劳与恐吓敌人。例如动员民众坚壁清野,使进攻之敌饥疲不堪。又如将游击队分为数起,或派遣许多游击小组,不时进袭驻止之敌,使之一夕数惊,发生疲劳情绪,然后选择适当之时机袭击之。若敌人虽多,但素质不良,指挥者懦弱,则散播谣言,虚张声势,以增加其动摇,然后举行袭击。”(《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读到这里,笔者脱口而出主席诗词“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黄洋界保卫战之中,我军战胜敌军,离不开这样的敌驻我扰。“(4)派遣间谍打进敌人驻地,取得当地人民及敌人内部士兵同情于我者,以作我之内应,便利袭击之成功。”(《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在老人家军事生涯第一次胜利——文家市转兵之后的莲花县之战,老人家就采取了联系当地群众里应外合的战术。“(5)使用游击小组及人民自卫队四出活动,使他处敌人固守一地,钳制可能应援之敌,使我在另一地之袭击易于成功。”(《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后来主席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之中,也论述了打运动战、歼灭战时注意部分兵力牵制敌人、配合主力以优势兵力包围和歼灭另一部敌人。

  侦察敌人的战术是什么?

  主席说:“侦察的内容,应该注意下列各项:即(1)敌人兵力多少,战斗力强弱,武器如何。如准备袭击驻止之敌,则须知道敌军配置情形,警戒程度,及其换班秩序等。(2)附近有无其他敌军,兵力多少,可能增援的程度如何,运输速度,距离远近,电话电报联络情形,最低限度的增援时间,增援方向及道路状况,均须一一查明而考虑之。(3)附近居民的情形。(4)袭击部队到达准备袭击地点的大小道路及有无隐蔽接近地。侦察上列各项,须以秘密而巧妙的方法出之。侦察愈详明,则袭击计划愈能正确。”(《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主席亲自指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战的时候,就详细调查了解了中央军、黔军、川军、滇军的真实情况,所以主席决定二渡赤水避实击虚“杀回马枪”、反对攻打打鼓新场、佯攻贵阳和昆明,最终率领不到三万的红军摆脱了四十万敌军的封锁包围,创造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以弱胜强奇迹。有的人说“毛泽东雄才大略,但是他天马行空的战略很容易忽视现实情况,例如四渡赤水绕弯子对活生生战士来说多苦多累、自然条件怎么样,他都容易忽视”。只要看过主席这篇战术著作,也不会像说这话的人一样荒唐可笑。主席恰恰最重视仔细调查地理状况,同时为了实现根本正确的战略目标,他即使知道环境的艰险于战士们的不易,也要求战士们执行这些战役计划。

  怎样选择袭击的时间?

  主席对袭击时间做了具体的战术分析。“(1)在夜间。这一般是对驻止之敌,因在其他时间袭击不利而采取的。一则利用夜暗最能隐蔽接近敌人;二则夜暗冲锋,可以减少自己的损伤,并可扩大自己的声势,增加敌人的恐慌;三则邻近敌人夜间增援不易。因此游击队须经常注意夜间动作的练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主席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也强调了夜战对于我军战胜美军的重要意义。“(2)在拂晓。这一般也是对驻止之敌而实行的。即是利用夜暗行军接近敌人而于拂晓时实行攻击,这在游击队离敌较远或夜间攻击动作尚不熟习时,是袭击的最好时机。但冲锋开始,须在敌人起床以前为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可见主席对军事辩证法和实事求是思想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不仅分析了袭击敌人的有利条件,而且分析了我军自身的不同情况。这就是“有的放矢”。主席指挥井冈山第一次反“进剿”之战的新城战役,就选择了拂晓攻打敌人。“(3)在黄昏。这一般也是对驻止之敌而说,在其他时间敌人均比较注意,同时接近敌人的道路又较隐蔽,白天行军不成问题或通过地区可以伪装时,采用此种时间袭击之。在此种时间,万一袭击不成功亦可利用夜暗安全撤退。”(《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这就是主席“出其不意”战术思想在作战时间选择上的运用。主席亲率林彪、聂荣臻的红一军团攻打龙岩的时候,就坚持了“出其不意”。“(4)在白天。敌人运动多在白天,故袭击行动之敌大都选在白天。游击部队欲最有效果地袭击敌人,必须不丧失敌人正在行动中的机会,此种时机必须普遍采用。”(《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第一次反“围剿”时,毛主席指挥红军在12月30日上午9时开战、在下午三时结束战斗,打了一场痛快酣畅的歼灭战。这场仗,我军打的就是运动中的张辉瓒师。

  白天袭击驻止之敌,要注意什么?

  主席做了仔细的战术分析:“如欲白天袭击驻止之敌,则须在下述情况下方可采用:1)敌人素质甚差,不机警,无工事,疏忽已极。2)敌人根本不知道游击队要来袭击。3)孤立无援之敌。4)大雨大雾最易隐蔽袭击动作时。在这些情况下,白天袭击驻止之敌,也是可能成功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第二次反“围剿”时,主席指挥我军打的第一仗,就是打战斗力较弱、不知道我军袭击他们、和其他敌军联系被切断的敌军王金钰部公秉藩师;第一次反“围剿”时,主席指挥我军歼灭张辉瓒师的时候,“雾满龙冈千嶂暗”,大雾为我军隐蔽发挥了重要作用。

  怎样保持行动的秘密性?

  主席制定了这样的战术:“(1)袭击计划不应全部告知部下,只告部下以应知之事或分段告知之(如在出发前、行军中、及到达目的地以后)。(2)对驻地人民及所请向导,均不应使其知道游击队袭击的企图。(3)可能时,在出发时先向假方向走一段路然后折转向袭击目的地前进,这在敌人耳目众多之处可采用之。”(《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三渡赤水前,主席决定攻打鲁班场,为的是充分吸引赤水河东岸周浑元部队的注意力、以免其影响我军西渡赤水河。但是,为了让周浑元看不出我军在佯攻、为了彻底做到假戏真唱,主席没有将这一计划告诉大量指战员。这就是高度的保密性。四渡赤水之后,主席特意指挥我军绕弯子,一会儿去东边绕一绕,做出要和红二六军团会师的动作;一会儿去西边绕一绕,做出攻打贵阳的姿态,从而充分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成功隐蔽了我军要跳出敌人包围圈、巧渡金沙江的战略目标。

  袭击部队行动中采取什么战术?

  主席说:“(1)如有必须通过的河川及障碍地段,应于出发前研究通过方法及携带必要的器具。(2)携带标语布告等。(3)约定各种记号,例如开始冲锋记号等,并规定袭击不成功及遇特种困难时的集合场。(4)行进中选择极隐蔽的小路甚至走没有路的地方。(5)行进中保持极端的肃静,禁止说话与笑声。除侦察警戒人员外,其余队员均不准装红子(只装暗子)。(6)在行军纵队先头,派出少数便衣武装的侦察人员担任直接的侦察与警戒。(7)行进尽可能地快。(8)行进中,要有遭遇敌人的战斗准备。”(《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渡赤水、渡金沙江、渡大渡河,红军都有很充分的器械准备;东征之战的时候,主席时刻注意着退回陕甘宁的渡口;第三次反“围剿”时,我军钻敌人之间的缝隙,走的就是极其隐蔽的小路;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前夕,主席特别强调了我军进一步打击敌人的行动的迅速性;大柏地之战,就是一场提前准备并伏击当时我军即将遭遇之敌的遭遇战。这些经典战术,老人家在无比辉煌的戎马生涯中运用得炉火纯青。

  到达袭击的目的地之后,采取什么战术动作?

  主席做了详细论述。“(1)迅速在敌人警戒线外隐蔽集结,如果敌人还不知道,切记不要惊动他。此时部队首长应迅即召集各分队首长,指示具体的攻击方法。在白天,要引导各分队首长隐蔽观察敌人的配置,当面指示各分队的具体任务。如有可能,则以便衣侦察员不动声色地捕捉敌人的步哨, 进一步察明情况。”(《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主席指挥我军攻打阎锡山的东征战役初期,就完美运用了隐蔽突袭的正确战术。“(2)兵力大(一营以上)则将全部分成两路(不可隔得太远)实行攻击, 兵力小则一起投入冲锋就行了(一连以下)。(3)派遣少数人枪,在不易攻击的方面举行佯攻,钳制敌之一面,而以主力投入敌人薄弱较易冲击的一二点,但决不可平分兵力。”(《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山城堡战役时,主席就为我军亲自制定了一路正面佯攻、主力侧面袭击的正确战役方针。主席也坚持着眼特点、着眼发展。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我军的仗打大了,在黄草岭担负阻击敌人、预防敌人合兵任务的就不是小部队了,而是精锐部队42军。“(4)在兵力优裕时,可派遣一小部埋伏于敌人可能逃走的方向,截断敌人去路。”(《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新城战役时,主席就采取了“围三阙一”战术,用了一部分兵力在敌人撤退之处做了埋伏。“(5)必须在敌人有增援部队的方向,派出少数人的警戒,并破坏其电话电报线及桥梁道路。”(《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第一次、第二次反“围剿”时,我军歼灭张辉瓒师和公秉藩师的同时,都没有忘记以部分兵力牵制和警惕其他部分敌军。“(6)准备攻击的位置,不应过近也不应过远;准备攻击的时间,要尽量缩短;准备攻击的动作,要尽量地快。”(《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漳州之战期间,主席多次电告周恩来,要求迅速调红五军团与红一军团汇合,强调了兵贵神速。“(7)夜间袭击,要有很好的识别标记,以免混杂不清。”(《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通过这一点,我们可见主席思考问题的精细、周全。

  冲锋的动作是什么?

  主席详细规定了冲锋的动作:“(1)冲锋开始,应按照预定的时间方向道路而迅速地突然地实行之。 如分几路冲锋,则以主要之一路到达冲锋地点所需要时间之多少来决定全部冲锋的开始时间。 其他各路应向主要的一路取齐,以免敌人过早发觉。(2)冲锋开始时,不要作声,也不要打枪(就是敌人先打枪也不管),也不要喊杀,而用刺刀、梭镖、大刀,一下冲入敌人配置,实行格斗,迅速解决敌人。如果有手榴弹,应首先投掷手榴弹(注意──不要打倒自己人,只准在最先头的几个人打,后面的不准打),趁着手榴弹爆炸之瞬间,扑拢敌身而解决之。(3) 只有在钳制方面,可以少数火器射击敌人而吸引其注意力,以便突击方向迅速取得胜利。”(《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后来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主席特意纠正了粟裕的部署问题,要求粟裕同时率军对黄百韬兵团发动袭击,以保证战役的突然性;抗美援朝战争中,主席根据敌我火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为我军制定了集中绝对优势的火力兵力、采取突然动作对美军成营成连成排兵力干净歼灭的“零敲牛皮糖”战略方针;辽沈战役时期,主席就以华北杨成武兵团牵制傅作义,配合林彪的东北野战军歼灭东北国民党军队。可见,无论是制定战术、指挥战役还是确定战略,主席都完美运用了这些经典战争艺术。

  袭击之后采取什么战术?

  主席说:“(1)袭击成功时,立即把部队集合,连同伤员胜利品等,带到通来路有阵地的附近集结,并以一部占领阵地,防止敌人反攻。(2)如残敌远逃,已无反攻力量,又无增援敌人之顾虑时,则袭击部队可在当地留相当时间。此时以一部工作人员担任分发缴获敌人之财物于当地贫民,帮助人民反对著名的汉奸。而游击队主力则选择有阵地的地点, 集结休息,绝对禁止自由行动。虽然如此,游击队主力一般仍不应在当地宿营,应移于离此若 干里之优良地点宿营。(3)如情况紧张,则应缩短处理战后工作的时间,以便游击队能迅速地胜利地离开此地。”(《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攻克四平之后,为尽可能削弱敌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保证我军顺利退却,主席就让林彪在此阻击了一段时间敌人,从而基本刹住了敌人迅速前进的步伐,使我军的退却逐渐从容;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期间,主席就致电彭德怀,提醒他防止美军利用我军疲惫对我军实行反攻;漳州大捷之后,主席就充分利用了敌人还没到达的时间,休整了队伍、带领我军补充了大量经济物资,并向群众做了正确的政治宣传;转战赣南闽西初期,主席创造了“盘旋式打圈子”战术,速打速撤,边打边撤,带领我军避实击虚,打了一路胜仗,还让敌军找不到。打得赢就打,打不赢迅速走,先打弱的后打强的——这就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怎样袭击城寨堡垒?

  主席制定了正确的攻击城寨堡垒的战术。主席说:“(1)最好在要袭击的城寨堡垒中,要预伏间谍或有同情于游击队的人民、兵士为内应。这种政治工作游击队要经常有计划地做。(2)选择敌人警戒最疏忽之点,利用夜暗,乘其不备,悄然爬入。或在最危险之处,即是敌人最放心的地点,有时也是我们悄然爬入的最好场所,但这决不是经常的。(3)如袭击被敌发觉,则以小部在他方向佯攻,吸引其主力,而以游击队 之主力从其松懈处薄弱点袭入之。(4)在白天实行远距离的袭击,在可能情况下,可伪装敌军,乘机袭入之。(5)在城堡附近的野战中击溃敌人,跟踪追击,乘势袭入,这是最有利的情况,不应放过此种机会。(6)在抗日根据地附近的城堡,有时也在敌人薄弱的远后方,如果民众条件好,而游击队力量优裕时,可以采取围困爆破的办法。但必须在敌人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才能采取此种办法。”(《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这些战术不仅适用于攻城,而且适用于野战。攻打海南岛时,第四野战军就有岛内琼崖纵队的支持;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夜袭阳明堡,就是经典的游击夜战;巧渡金沙江时,我军就扮成了敌人;解放战争时期主席创造的十大军事原则,就包括发扬连续作战的军事惯性与先打孤立和薄弱之敌。

  伏击方法有哪些?

  主席指出:“这种动作,就叫做伏击。根据情况及配置的不同,分为两种伏击方法:(1)是待伏。预先在敌人必经道路上埋伏好,待其通过而袭击之。(2)是诱伏。以主力埋伏好,而以一小部故意示弱,诱敌至埋伏圈内,然后袭击之。”(《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我军在敌军不知情的情况下,提前设好了包围圈,在敌人必经之地伏击敌人,这就是待伏;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我军假装退却,吸引敌人进入我军的包围圈,这就是诱伏。主席以数十封电报详细制定了我军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的具体作战方针——但凡阅读过《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和《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收录的毛主席亲自指挥抗美援朝战争的大量电报,也不至于说出“毛泽东只管战略不管战役战术”这样荒谬可笑的谣言。

  伏击战术的种类有哪些?

  主席指出:“......根据敌人战术、部队素质及地形等各种不同条件,埋伏可以采取一侧埋伏,两侧埋伏,多面埋伏或重层埋伏等几种方法。”(《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在第二次反“围剿”之战中,主席和彭德怀站在白云山上观察地形之后,确定了一军团打正面、三军团后方包抄的战役方针。之后,主席和黄公略考察地形,决定黄公略率领红三军迂回攻击敌人——这就有了“飞将军自重霄入”!山城堡战役前夕,主席特意致电彭德怀,告诉他袭击敌人一翼还是两翼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两翼出击不行的话就打一翼。主席多次成功运用侧翼袭击敌人的战术,创造了大量战争奇迹。

  伏击部队怎样前进?

  主席指出:“(1)时间不要过早,免得游击队久处于埋伏中,减弱其紧张性与慎重性,容易暴露企图,增大敌人发觉的危险;但也不要过迟,免得来不及布置埋伏。(2)行进路要隐蔽,宁肯走小路,甚至走没有路的山地谷底。(3)行进时,先头须派出伪装的便衣武装侦探,以任警戒。”(《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第二次反“围剿”时,我军和敌军的距离非常近,就像“钻牛角尖”一样,挤在敌人之间。然而,我军就是没有被敌人发现,这就离不开我军行动的秘密、行军路线的隐秘以及群众的拥护、支持。通过这一战,我们可见主席亲手缔造的红军组织行动的惊人高效以及群众对我军的强烈支持。

  伏击战术怎样具体实施?

  主席精确指出:“(1)配置兵力,应按照游击队兵力大小,敌人兵力大小及地形情况而定。通常以一小部(在全兵力百分之三十以下),占领险要地点,用火力杀伤和钳制敌人,而以主力埋伏于便于出击的地点,实行突击敌人......”(《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我军出兵之前,主席在给金日成的电报中,就强调过要以部分兵力牵制敌人,而以主力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打歼灭战。“(2)在袭击敌人大部队时,应放过其先头及本队,而袭击其后尾。此时如能以游击小组在敌人先头部队之前方侧方实行扰击而抓住敌人,则更便于伏击部队之袭击。还可以预先设法将道路桥梁实行某种程度的破坏(泛滥,淤塞,石头拦阻,将一般的桥变成不良的桥等),加长敌人的行军纵列,使之不易首尾相顾”(《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无论是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还是第二次战役,主席都强调了我军迂回包抄、斩断敌人后路、退路的重要性。“(7)开始出击的时间,要选择得最好,要能抓住敌人行进中一个最适合于自己出击的时机。同时,还须要全体队员绝对服从命令,不准自由行动,免致敌人事先发觉。(8)出击时的动作,要迅速猛烈,要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渡江大战前夕,主席和粟裕同志都高度重视发动渡江大战的迅速性和突然性。渡江大战并不是伏击战,但是其中体现的突然性精神与伏击战术具有相似性。

  综上所述,主席的战术专著《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内容丰富、深邃、精妙,不仅有指导游击战争的特殊战术,而且有指导运动战、大小歼灭战的普遍战术,是证明毛主席不仅精通战略而且精通战术的最有说服力的战术理论专著。毛主席以无比炉火纯青的战略战术,创造了三次反“围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转战陕北、战略大转折、抗美援朝等等一系列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以弱胜强奇迹,展现了他在人类战争史上无人可比的军事理论与实践能力。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