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读毛毛主席《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虽然发表于1949年8月,但文中许多观点放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而写的,但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今天我们认识国际斗争和国内思想教育仍然具有启示价值。
“劝善”不可能:对待敌对势力的唯一方法是斗争。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希望劝说帝国主义者和中国反动派发出善心,回头是岸,是不可能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组织力量和他们斗争,通过斗争把他们打倒,制裁他们的犯法行为,“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这一观点在今天依然适用。国际斗争中,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发展壮大心存忌惮,采取各种手段进行遏制和打压。面对这种情况,幻想通过妥协退让、委曲求全来换取对方的“善意”,是不切实际的。唯有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在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教育转化:斗争之后的团结工作。毛主席指出,只有在取得斗争胜利后,“才有希望把已经缴械了和投降了的地主阶级分子、官僚资产阶级分子和国民党反动集团的成员及其帮凶们给以由坏人变好人的教育,并尽可能地把他们变成好人。”这一观点体现了斗争与教育的辩证统一。斗争是前提,没有斗争的胜利,就没有教育转化的基础;但斗争不是目的,通过教育改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才能实现真正的团结和进步。这一方法论对于今天我们处理各类矛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中间派的动摇性与争取工作。毛主席特别提到中国的“民主个人主义者”,指出他们之所以往往陷入被动,对问题的观察不正确,是因为“没有或不赞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问题的缘故”。这些中间派的特点就是动摇性——“还要长期地动摇着,坚定了又动摇,一遇困难就要动摇的”。对于这些人,先进的人们有责任去团结他们,“用善意去帮助他们,批评他们的动摇性,教育他们,争取他们站到人民大众方面来”。
这一分析极为精辟。在任何历史时期,总会有一些中间群体,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模糊,立场摇摆不定。对于这些人,不能简单排斥,而应该耐心教育争取,帮助他们认清形势,明辨是非,走向进步。
白皮书的“教育意义”:一瓢冷水浇醒幻想。毛主席幽默地指出,美国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的发表“是值得庆祝的”,因为它给那些对美国抱有幻想的人们“浇了一瓢冷水,丢了他们的脸”。特别是艾奇逊公开说要“鼓励”中国的民主个人主义者摆脱所谓“外国的羁绊”,这实际上暴露了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企图颠覆中国领导权和制度的真实意图。这种赤裸裸的干涉,反而使那些虽然亲美但尚有爱国心的人们感到侮辱,从而清醒过来。
这一现象在国际斗争中屡见不鲜。某些国家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公然干涉他国内政,这种行径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激发了该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反抗意识。
同志们,面对敌对势力,我们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团结。毛主席的这篇文章虽然写于70多年前,但其中蕴含的战略思维和策略思想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遏制变本加厉。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既要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也要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中间派,转化消极因素,不断扩大朋友圈。
在国内工作中,我们也需要把握斗争与团结的辩证关系。对于错误思想和行为,要敢于批评斗争;对于认识模糊、立场摇摆的人群,要耐心教育争取;对于已经认识到错误并愿意改正的人,要给予机会和出路。
毛主席在文章结尾指出:“中国是处在大革命中,全中国热气腾腾,有良好的条件去争取和团结一切对人民革命事业尚无深仇大恨,但有错误思想的人。”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这不仅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面向未来的箴言。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会有更多的困难与挑战,但只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