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所厌恶的国家分裂和混乱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1949年9月30日,毛主席执笔的《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篇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文件,不仅是一篇政治宣言,更是对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的深刻诠释。今天我们在读《毛选》中的这篇文章,依旧充满力量,充满激情,充满远见!
1949年的中国,刚刚走出战争的阴霾。百年积弱,内外交困,这片土地饱受摧残。正是在这样的废墟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起新中国的宏伟大厦。《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转折点上诞生的。
文章中,毛主席豪迈地宣告:“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对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写照。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团结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揭示的团结,不是简单的联合,而是有共同基础、共同目标、共同行动的有机整体。文章中明确指出团结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这意味着国家的权力真正属于人民。在当时的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了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共同建设新中国。这种团结是有原则的。文章强调“人民民主专政”不是无区别的联合,而是在共同政治基础上的团结。这种团结既包容又坚定,既广泛又有核心,正是这种辩证统一的特质,使得新中国的团结坚如磐石。
《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不是停留在纸面的宣言,而是指导行动的纲领。文章明确提出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这一团结理念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还是扫盲运动的开展;无论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还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都彰显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团结是全面的,包括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各界民主人士的广泛团结。正是这种广泛的包容性,使得新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七十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所倡导的团结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团结不仅是国内各阶层、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还包括与世界各国的团结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是团结精神在国际层面的延伸和拓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团结显得尤为重要。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凝聚最广泛的力量,形成合力。
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每个个体的行动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团结精神:
在工作中,与同事协作共赢,尊重不同意见,求同存异;在社区中,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关心邻里,共建美好家园;在社会交往中,尊重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增进理解,消除偏见。
团结不是要求个体放弃个性,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识。正如《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所展示的,真正的团结是“和而不同”的智慧体现。
重温《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团结始终是我们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力量。
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就越需要凝聚广泛共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这首传唱多年的歌曲,唱出了简单而深刻的真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所倡导的团结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团结的中国人民,必将无往而不胜。
是为读《毛选》第五卷《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一文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