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不要四面出击。现实情况越复杂越需要领导人的战略远见,要有这种战略远见,就必须具备卓越的哲学思维,而对于社会实践最具指导意义的哲学就是马列主义。在这方面,毛主席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师,不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始终都能抓住社会发现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坚持用马列主义分析一切、看待一切。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毛主席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仍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当时,我们虽然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北方约有一亿六千万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正是依靠这些翻身的人民,我们才打赢了解放战争,推翻了蒋介石的统治。但要在此基础上,在更为广大的三亿一千万人口的地区进行土地改革,我们面临的敌人依然很多:帝国主义、台湾西藏的反动派、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以及文化教育领域中的反动势力。
与此同时,革命胜利带来的社会经济改组,虽然必要,却也给社会带来了暂时的负担。工商业受到了一定破坏,民族资产阶级关系紧张,失业工人、失业知识分子和小手工业者生活困难,尚未土改地区的农民也有意见。
这就是当时建国后,我们面临的复杂局势,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我们应该怎么办?
毛主席提出了明确的方针: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最主要的敌人,同时把人民中间不满意我们的人变成拥护我们的人。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解决失业问题、实行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等措施,争取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的支持,改善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教育和改造知识分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策略。毛主席明确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这种既团结又斗争的策略,在毛主席革命的一生中处处都有体现,这就需要卓越的哲学思想才能把握好度,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则强调必须谨慎对待,不能急躁,要等待条件成熟,并且必须由少数民族自己来解决。没有群众基础、没有自己的干部,就不要进行任何带群众性的改革工作。
“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毛主席这句话道破了战略的精髓——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然后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
这一战略思想告诉我们: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都要善于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不是盲目地到处开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打击最主要的敌人,顺利地实现我们的目标。现实中,很多人恰恰走向了反面,往往采取了四面出击,到处树敌,最终搞的孤立无援,四处分裂。
历史已然证明,这一战略是成功的。它让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从而孤立了各种反动势力。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同样如此。面对复杂局面,切忌“四面出击”,而要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
是为读《毛选》五卷第七篇文章一文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