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意识形态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在革命时期,1951年,新中国刚满两岁。百废待兴的国土上,既有战火留下的伤痕,也有旧思想残留的迷雾。
就在这年夏天,一部名叫《武训传》的电影引发了一场思想风暴。当不少文化人还在称赞武训“行乞兴学”的感人事迹时,中南海书房里的毛主席却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
他提起那支批阅过无数文件的毛笔,在《人民日报》社论稿上写下雷霆万钧的文字:“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
武训,清末一个乞丐。他三十年如一日乞讨攒钱,为穷孩子办义学。表面看,这是感人至深的善人善举。但我们要问:在地主阶级残酷压迫农民的时代,这样的个人慈善改变了什么?地主们给武训戴上“圣人”的桂冠,官府为他立牌坊,封建统治者把他捧上神坛——为什么?
因为武训的所作所为,恰恰掩盖了阶级斗争的残酷真相!他让被压迫者忘记反抗,让受苦人安于乞讨,让吃人的旧制度披上温情的面纱。
这让我们想起《国际歌》里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武训却要创造靠乞讨改变命运的幻象,这是最危险的麻醉剂!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有些知识分子说:“武训总比不做善事强。”“办学总是好事嘛。”同志们,这种观点大错特错!革命不是绣花写字,不是温良恭俭让。在旧社会,教育本身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地主办的学堂,教的是“三纲五常”;资本家办的学校,传的是“剥削有理”。武训跪倒在封建统治者脚下办起来的义学,难道会教穷孩子造反吗?
看看真正的农民革命!从陈胜吴广到太平天国,被压迫阶级要解放,靠的是打破旧世界的镣铐,而不是在镣铐上绣花。井冈山的红旗,是用武装斗争打出来的;新中国的朝阳,是千百万烈士用鲜血染红的——绝不是靠哪个善人乞讨来的!
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批判?现在有些同志不明白:对一部电影,何必如此认真?这个问题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新中国成立不久,许多人的脑袋里还装着旧思想。知识分子中弥漫着“改良主义”的幻想,部分干部迷失在“和平建设”的温床。
这个时候冒出《武训传》,把投降主义包装成“美德”,把奴才哲学美化成“善举”,这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我们批判《武训传》,就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要让全国人民明白:无产阶级的江山,必须用革命的方法来保卫;劳动人民的解放,必须靠斗争来实现。今天如果我们对这种事关路线的问题含含糊糊,明天就会有人要我们退回到旧中国去!
同志们,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在思想文化阵地上,封资修的毒素还在散发臭气。《武训传》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时刻擦亮眼睛,学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看问题。
今天我们要问:为什么有些人总喜欢歌颂改良、反对革命?为什么有些人总是美化作揖磕头、丑化武装斗争?为什么有些人要把奴才捧成圣人、把反抗污蔑为暴戾?
答案很清楚:他们想要模糊阶级斗争的界限,想要动摇人民民主专政的根基。
我们要正告这些人:无产阶级的铁拳不仅能够打破旧世界的牢笼,同样能够粉碎一切精神鸦片。在思想战线上,我们同样要打一场漂亮的人民战争!
让《武训传》这样的毒草成为反面教材,让社会主义的香花开遍神州大地。这就是历史的结论,这就是人民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