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辩证法,是毛主席领导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法宝。
1948年3月20日,陕北米脂县杨家沟的窑洞内,毛主席提笔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情况的通报》。此时,中国革命正处于历史转折点——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革命胜利曙光初现,但土地改革等工作中却出现了“左”的错误偏向。
在这份通报中,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论断:“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这一光辉论断,不仅纠正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错误偏向,更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关键节点把握方向、避免“左”右摇摆的制胜密码。
胜利前夕的警醒:土改中的“左”倾危险。1947年底,当中国革命抵达“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时,土改等工作中存在的“左”的错误偏向却令人忧虑:
提出“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等错误口号;乱定成分,在干部中搞唯成分论;排斥打击“三三制”中的党外人士,个别地区土改打击面高达两成。有些地方还发生了把清算恶霸地主的斗争方式带进城,违反工商业政策等情况。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将危及革命胜利的大好局面。毛主席清醒地指出:“现在敌人已经彻底孤立了,但是敌人的孤立并不就等于我们的胜利。我们如果在政策上犯了错误,还是不能取得胜利。”
“左”与右的辩证法:两种危险的交织。毛主席对“左”和右的偏向有着精辟而辩证的认识:“‘左’是超过时代,超过当前的情况,在方针政策上、在行动上冒进,在斗争的问题上、在发生争论的问题上乱斗”;“落在时代的后面,落在当前情况的后面,缺乏斗争性,这是右”。
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毛主席一针见血地剖析了当时党内的两种致命倾向:
右倾保守:惧怕美蒋力量,不敢放手斗争(如不敢平分土地、不敢长期作战);“左”倾冒进:在具体斗争中轻视敌人,拒绝团结同盟者(如排斥中农、知识分子)。毛主席深刻指出:“若在整体上高估敌人而不敢胜利,是右倾;若在局部问题上盲目冒进、放弃团结,是‘左’倾。” 这两种倾向看似对立,实则都源于对矛盾关系把握的片面化。
“纸老虎”与“真老虎”:战略与战术的辩证统一。毛主席的斗争艺术精髓,集中体现在 “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的辩证法上:
面对貌似强大的敌人,毛泽东以穿透历史的眼光断言:“全世界帝国主义和中国蒋介石反动集团的统治,已经腐烂,没有前途。”战略上的藐视,是穿透虚妄、坚定信念的锐利武器。然而当目光转向具体战场,“纸老虎”瞬间显露出“真老虎”的锋利獠牙:“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斗争问题上…决不可轻视敌人,相反,应当重视敌人,集中全力作战。”
轻视具体战场上的敌人,本质是对历史曲折性的无知;在具体困难前畏首畏尾,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或大胆出击,则陷入右倾的窠臼。毛主席为此开出了精准的药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一门动态平衡的艺术。他提出了把握时机的关键法则:
当捷报频传时:士气如虹,最需警惕“左”倾!防止被胜利冲昏头脑,变成轻敌冒进的“莽夫”。当遭遇挫折时:阴云笼罩,必须严防右倾!避免因一时失利而丧失信心,变成畏缩不前的“懦夫”。
在群众工作中,毛主席同样展现了高超的平衡术:
群众未发动时:首要敌人是右倾!扫除不敢放手发动群众的软弱,点燃斗争之火。群众已燎原时:工作重心转向防“左”!防止斗争扩大化,确保政策边界清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纠正偏向的实践:从具体政策到总路线。面对土改中“左”的偏向,毛主席采取了既坚决又稳妥的纠偏措施:
他亲自指导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社会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草案)》,纠正党内广泛存在的在观察及划分阶级问题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1948年1月12日,经毛主席修改的任弼时报告《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下发全党,从划分阶级标准、团结中农、工商业政策等六个方面深入剖析问题并提出正确方针。
针对部分地区侵犯中农利益的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分情况采取不同土改策略,尽量采取抽补方式分配土地,缩小运动波及面。毛主席创造性地提出“土地法的实施,应当分三种地区,采取不同策略”,形成了一整套分地区、分情况、有步骤开展土改斗争的政策安排。
毛主席还精心选择在报纸上发表了崞县(如何平分土地)、平山县(如何在农村中进行整党工作)、绥德县(如何在老区调剂土地)三个土改典型案例材料,以生动实例教育全党。在总结具体政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全局性的总路线。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完整阐述了土改工作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
“我党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又规定了各项具体的工作路线和各项具体的政策。但是,许多同志往往记住了我党的具体的个别的工作路线和政策,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而如果真正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我们就将是一个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
他用黄河老艄工掌舵的生动比喻强调把握总方向的重要性:“黄河上掌舵的老艄工,在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中,眼睛总是注视着对岸,遥望远方,端正航向,把舵掌稳当。如果老艄工只看脚下的浪花,就会手忙脚乱,把船弄翻。”
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穿越时空的智慧。反对“左”、右偏向的斗争艺术,深植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中——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规律出发。毛主席强调:“‘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这一思想方法正是识别和纠正“左”、右偏向的锐利武器。
群众路线的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的偏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脱离了群众路线的要求。毛主席指导纠偏的过程,正是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群众经验,形成政策后又回到群众中去检验。
独立自主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依靠本国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反对“左”、右偏向的斗争,正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运用马列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典范,彰显了党在政治上的成熟。
1949年1月,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曙光已现,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却将目光投向前一年的成就:“全党大多数干部,在过去几年,特别是在一九四八年,有系统地学会了在农村工作中,在城市工作中和在军事工作中的各项具体的政策和策略,有系统地纠正了右的和‘左’的偏向。”
他感慨道:“这是一个最伟大和最根本的胜利。这是我党政治成熟程度的极大的增长。”
历史证明,掌握反对“左”、右偏向的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的制胜密码。毛主席关于反对错误倾向的论述,绝非尘封的历史教条,而是淬炼自血与火的革命实践的永恒智慧。
越是在困难时候,我们越能感受到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力量,越需要学习和实践其中的智慧。
“胜利时警惕左倾冒进,逆境中反对右倾退缩”——这一革命辩证法的精髓,将继续指引我们在信仰与理性、勇气与智慧之间找到黄金平衡点,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