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学习毛泽东

读懂教员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第4集:无产阶级、贫农、游民

2025-09-16 17:53:49  来源: 八角楼上   作者:小庄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农民

  同为地主阶级,但地主又有大地主、中地主、小地主的区别。

  同为农民也是如此,有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的区别。

  有这个区别和没这个区别很重要,因为尽管都是农民,但他们对同样一个政策的态度却完全不同。如湖南农民运动兴起的时候,富农是反对的,至少是消极的,中农是怀疑的,而贫雇农则热烈欢迎。同样是包产到户,富农是欢迎的,贫下中农则又是反对的或怀疑的。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将贫农归为半无产阶级,后来随着工作逐渐转入到农村,对农民的归类更加细致后,便不再用半无产这一概念了。

  同样是贫农,大体上也被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有一部分土地和资金,但是还需要租一部分地主的土地才能过活。这样的话,他们租的那部分土地的收成,就需要缴纳一半左右充作地租。因此相较于占比20%左右的中农来说(中农大部分不需要租地主的地,他们自有土地便能勉强维系生存),贫农的生活更加艰难。每年青黄不接之时,都需要向地主借米、借债,因此所受剥削自然比中农更加沉重。

  第二种是完全没有土地,但是好歹还有一点资金,能够买得起种子、肥料,能置办一点农具。在此基础上,除了完全要租种地主的土地之外,还需要捕鱼、捞虾、做工等等来填补生活,终日不得清闲,勉强维持着生存。教员形容他们的状态是:“于艰难竭蹶之中,存聊以卒岁之想”,用今天的话形容,就是只能苟活等死。

  第三种是不但没有一丁点土地,而且连基本的农具、肥料、买种子的钱都没有。可谓上无片瓦遮风,下无寸土插针,完全失去了生活依据。实际上等于是农村的无产阶级。

  这三种农民,人数合计加起来,占到了农民总人数的70%。

  当时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这70%的农民的问题。

  其他如一些小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小店员之类,其经济地位与贫农相当,因此皆被归入这一群体。

  中国共产党后来在农村中所依靠的群体,他们的基本盘也就是指的这70%的农民。后来建国后,教员在包产问题上,提醒党内注意的,也就是你到底是准备依靠那三分之一的富农,还是那三分之二的贫农,到底是依靠单干,还是依靠集体?所谓农村路线问题,农村资本主义问题,指的也就是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用“农民问题”这样含糊的字眼把他们的阶级差别都抹去。

  当然,依靠这70%的贫农,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任他们侵犯中农利益。井冈山初期土地革命的时候,尝试过完全平分土地的办法。后来证明这种办法行不通,因为一完全平分,就容易连同中农的土地也被分走一部分,这样就会遭到中农反对。别看他们占人数只有20%,但是与地主们一起联合起来,力量就非常强大。随便有一些给白军报信、指路的,就会造成根据地的严重破坏。

  所以很快,就采取了在原有土地的基础上,再去平分地主土地的办法。这样一来,中农原来有多少还是多少,能多分的话还给他们多分,多分不了至少也要保证不触碰到中农的土地。

  即便对于富农、小地主这样的中间阶级,分了他们的土地后,还是给保留一份自己劳动的土地,以便争取他们的中立。

  教员在不断实践摸索中,搞出了一套非常适用当时农村的土地革命方案,这套方案和经验又不断被应用到其他苏区根据地,取得很大成绩。

  有了这样的政策,整个苏区才会变成所谓的“铜墙铁壁”,否则这个铜墙铁壁就会被中间阶级,甚至中农联合瓦解。后来王明路线传来以后,过分打击中间阶级,甚至打击中农,最后造成了中央苏区严重的赤白对立、群众逃跑。红军打仗的时候,有的地方的老百姓就在旁边看着,而不愿以任何形式帮助红军作战,加上军事指挥上的严重错误,终于遭来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大失败。

  2、无产阶级

  所谓无产阶级,指的是失去了一切生产资料,剩下两只手,只能靠出卖劳动维持生存的阶级。

  但这一概念所阐述的,实际上只是无产阶级形成的原理。如果单纯用这一概念去划分阶级,显然是粗糙的,甚至是幼稚的。

  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按照其经济地位进行划分。当然,经济地位的形成,是由生产资料的直接占有或间接占有决定的。

  比如,当时农村有一种职务,叫管家,指的一般是大中地主家帮忙管事的人。这些人有的有土地,有的则全无土地。全无土地这部分管家,不但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也不像银行、官僚那样间接占有。但他们的经济地位比一般农民高得多,依靠的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劳动果实维持生存,因此实际斗争中,这些人一般都被归入地主阶级。

  当时的城市中也是如此,类似经理、掌柜、大班一类人,是资本家雇佣来帮忙打理业务的,他们也不直接或间接占有生产资料,但其经济地位远高于一般无产阶级。难道因其失去了生产资料,就当做无产阶级看待吗,显然是荒诞的。

  再比如,当时城内的一般小知识分子,企业营业员,按照一般概念原理去看,显然是无产阶级。他们既不掌握生产资料,也不剥削别人。要是按照今天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来看,也显然是无产阶级。但在当时,这些人基本上是划入小资产阶级,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经济地位与小资产阶级相当。

  除此之外,有的机械唯物主义者,简单把是否直接占有生产资料视作是否资产阶级的标准,完全忽视了间接占有的情况。结果按照这个标准,自然就不会有官僚资产阶级这个概念。但实际上,一大批名义上不占有,而实际上通过权力支配生产资料,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的群体,都是具备了一切剥削阶级特征且五脏俱全的资产阶级。

  之所以称其为阶级,而不仅仅只是少数官僚资产阶级分子,是因为他们已经通过制度的改革,完成了即使通过合法路径,也完全凌驾于一般无产阶级之上,并与无产阶级形成尖锐对立的阶级。

  由于上述那种机械唯物主义观点的存在,于是他们把官僚资产阶级与一般资产阶级的矛盾,居然视作是一般资产阶级与民众矛盾在上层的反映。认为是官僚资产阶级在帮无产阶级打抱不平,认为一般资产阶级不能随意乱说乱动的现象,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体现。这种观点的荒诞程度,不亚于认为蒋介石集团代表着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

  扯远了,回到《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中来。即使说都是无产阶级,但是由于其所处行业不同,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完全不同。

  我们说当时的工人运动主力,产业工人的人数只有200多万,这是专门指的那种具备现代工业特征的工人。如集中在当时比较先进的纺织厂、造船厂、海运、大型矿场、铁路五个现代工业。

  其他如祥子那样的人力车夫、码头搬运工、清道夫、修理工、手工学徒等等,都属于典型的无产阶级。这个群体的数目,还有上千万人。包括农村的雇工、长工、各种城乡无产者,还有一个广大的数目。

  虽然都是典型无产阶级,然而斗争情况大大不同。

  当时与共产党的活动高度绑定的工人运动,如粤汉铁路罢工、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罢工、开滦煤矿和安源路矿罢工、五卅运动中率先起来的纺织工,这些影响颇大,具有很强进步意义的罢工,大家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都集中在现代工业领域。

  这些领域的罢工不但影响大,而且成功概率高。因为其所处生产行业的重要性大,罢工的组织性、纪律性也较高,因此资本家妥协的概率相对较高。

  相反,如码头搬运工、人力车夫、清道夫等,就不见有这样规模和影响的罢工,其中有的因生活无出路,加入青帮、三合会、哥老会等帮会组织。原因就在于集中性、重要性、纪律性都不如上述的现代产业工人。

  因此,抽象地去讨论什么无产阶级先进性,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他们的先进性,只有在实际的斗争中才能看得出来。从十月革命和我们自己的历史经验看,其所谓的先进性,突出的体现在工人的政治罢工、先锋队的领导、工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这三点上。其中,在过去历史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先锋队的领导,因此一旦出问题导致无产阶级失败,也主要就是出在这个问题上。

  随着中国革命的中心逐步转移到农村之后,无产阶级的领导,其实质也变成了其先锋队,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后来教员高度赞扬的鞍钢宪法,以及他强调的干部参加劳动、知识分子参加改造、工人参加管理等,根本的原因,也都是想解决无产阶级直接获取领导权的问题。

  3、游民

  游民成分主要来源于失业工人,包括手工业工人、失去土地又毫无生活依据的农民组成。

  这些游民或散乱的分布于城市和农村的各个角落之中,或为了寻求出路,而选择加入各种帮会、绿林组织。如广东福建一带的三合会;湖南、四川、贵州一带的哥老会、上海的青帮,各地影响力很大的洪门等等。

  教员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中,就提出这样一种观点:

  “处置这一批人,是中国的困难的问题之一。这一批人很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

  后来证明,这一认识是极其准确的。

  共产国际根据一般流民组织在革命中的表现,对这样一个群体的破坏性估计得很大,对他们的革命性、被改造的可能性则估计得过低。事实证明,他们有破坏性的一面,但是也有革命性的一面。

  如我党著名领导人贺龙,早期两把菜刀闹革命,主要依靠的就是他在哥老会中的巨大影响力。后来南昌起义部队被打散,组织原本想安排他去苏联以保护他的安全,但他觉得自己连汉字都识得不多,更不要提去苏联可能还要学俄文,于是又辗转到湘西老家,很快又利用哥老会的影响力和人脉,迅速拉起一支3000多人的武装,成为湘西红四军建军之初的基干力量。

  同样的例子,最突出的就是井冈山的袁文才和王佐。这是教员到井冈山以后,改造得最为成功的一支武装力量,为早期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也并不意味着都是这种正面案例,突出表现其破坏性的反面案例也是很多的。

  如大家最为熟悉的是,秋收起义过程中,余洒度匆匆忙忙收编的土匪武装邱国轩,前脚刚加入,后脚就叛变。在起义当天,配合国民党保安团袭击工农革命军,抢走物资。

  此外,还有如黄麻起义时,麻城“红枪会”临阵撤退,并给国民党军送去起义军的相关情报;

  湘南暴动时,朱、陈部收编的宜章、耒阳的绿林武装400余人,在郴州战斗时被许克祥收买,调转枪头袭击红军;

  赣东北收编的“三点会”的200多人,因苏区实行“废除高利贷”的政策,损害到他们的利益,他们中有很多放高利贷的。于是其首领率部投敌。

  土匪绿林武装,容易被收买、没有坚定立场、组织纪律差等等特点,也同样很突出地表现出来。

  也正是因为这些反面案例,再加上共产国际本身对游民的破坏性估计得较高,尤其还担心这种游民成分过多,其“流氓性”会破坏革命队伍的建设等原因。

  于是,就有了后来中共六大决议里,《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中第十条,对土匪的关系的决议案。

  里面规定了:“暴动前可以同他们联盟,暴动后则应解除其武装并消灭其领袖。”、“他们的首领应当作反革命的首领看待,即令他们帮助暴动亦应如此。这类首领均应完全歼除。”、“即其最可靠的一部分,亦只能利用他们在敌人后方工作,绝不能位置他们于苏维埃政府范围之内。”

  结果,这一决议案传到井冈山以后,直接成为了触发袁文才、王佐问题的法理依据。当然,这个决议之所以起作用,也是通过内部土客籍矛盾、党与枪的关系的矛盾这两个核心矛盾引发的。

  但无论如何,当时那种复杂环境下,这样硬性的,措辞强硬的,变通余地那么小的条文规定,是产生了不利影响的。后来随着红军建军经验越来越成熟,对于如何改造土匪武装的事上,经验就完整和丰富多了。

  以上不同阶级在1925年前后的特点,就是构成教员在1925年底写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的基本要素。

  后来各种历史的变化,其实质,就是这些不同的阶级,如何在阶级斗争中去表现自己的总总特点的历史。

  如1927年后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分化,其右翼倒向了大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一部分在北伐中迅速跃升到大资产阶级地位如蒋介石集团,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四一二;

  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人迅速与那70%的农民阶级结合,于是有了土地革命;

  王明路线贯彻后,由于忽视了中间阶级革命性的一面,过度打击中间阶级,这种过重打击中间阶级又连带着打击到那应该团结的20%的中农利益,结果在土地政策上搞得怨气腾腾;

  长征结束后,由于快速的实施了联合中间阶级的政策,于是有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后,官僚资产阶级联合帝国主义、联合大地主阶级,反对工农联盟,于是又有了四年多的解放战争;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封建式的地主阶级,旧时代的官僚资产阶级、附属帝国主义的买办阶级,被推翻了。于是出现了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失了的现象。

  其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民族资产阶级、个体小资产阶级从所有制上看,又消失了(从人与人的关系与意识形态上看,并没有消失),新的资产阶级分子又不断滋生。于是他们又在新的历史舞台上,继续着新的阶级斗争……

  毛主席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这篇文章中说:

  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当然,这篇《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是他1949年8月间写的文章,因此这里他还没有专门提到阶级复辟的现象……

  全文完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