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学习毛泽东

提升认知?来,读教员的《实践论》

2025-09-30 14:51:04  来源: 温伯陵公众号   作者:温伯陵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

  整部《毛选·第一卷》,压轴出场的两篇文章是《实践论》和《矛盾论》,但教员曾和埃德加·斯诺说,他认为《实践论》要比《矛盾论》更重要。

  那么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实践论》。

  如果你真的读懂了这篇文章,就能更深刻的理解教员做人做事的方法论,理清他从湖南农家少年成长为大国领袖的底层逻辑,同时也能知道什么是知行合一、什么是天人合一、人为什么要活到老学到老。

  可以说,《实践论》是指导我们工作生活的绝佳宝典。

  2

  《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写作背景,仍然和王明等人有关。

  在中央苏区的时候,尽管教员指挥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建立起完善的根据地,并写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一系列经验总结性质的文章,但受王明影响的一批人到达中央苏区以后,还是指责教员是“狭隘经验主义者”、“山沟沟里的马列主义”。

  受他们的刺激,教员完成长征抵达延安以后,便决定发奋读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郭化若,晚年就回忆说,亲眼看见教员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翻开一看,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字批注,内容是用书本里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中国革命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教员读书勤奋,远远不止于此。

  在延安的一次小型会议上,教员曾和郭化若说:

  “李达同志寄来的《社会学大纲》,我已经看了十遍,《经济学大纲》已经看了三遍半,也准备看十遍。《联共党史》是本好书,我已读了十遍,建议各位也多读几遍。”

  就靠着这种勤奋苦读的笨办法,教员的理论水平极速进步。

  1937年7月,全面抗战已经开始,八路军也全部开赴前线,教员得到了一段难得的空闲时间。于是,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便想请教员做几次演讲,给学员们讲讲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给抗大学员讲哲学,能够培养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讲唯物论和辩证法,有助于破除王明等人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并告诉全党干部,做革命工作的时候,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员便接受了抗大的邀请,用几个星期的时间整理材料、写演讲文章,然后用两个小时给抗大学员们讲完。

  后来,教员的演讲稿经过整理加工,就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这两篇文章,不仅进一步清除了王明等人的教条主义的影响,还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向前推了一大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成果。

  3

  做为这篇文章的主标题,《实践论》三个字是世人皆知的,但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知是认识、认知。

  行即行动、实践。

  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来,《实践论》其实就是讲知行合一的文章。

  现在网上很多人喜欢谈“认知”这个词,工作失败是认知不够、人生失意是认知不够、家庭关系不和谐是认知不够......好像只要提高了认知,人生就能开挂,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真的是这样吗?

  反正教员认为,不是。

  教员在《实践论》的开篇就提纲挈领的写道: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

  换句话说,认识来自实践,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提高认识。

  你想提高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就不能坐在屋子里读那些提高认识的书,那是没有用的。你必须认认真真的生活、踏踏实实的工作,逐渐总结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培植人生的阅历。

  你要有知识,就得参加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和性质,就得做物理和化学实验。

  经历的事情越多,经验就越丰富,人生阅历就越深厚,这个时候,你才有可能在深厚阅历的基础上,提升你的认识。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只是那些坐而论道的人的臆想,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不可能实现,技术发达的现代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一句话,认识来自实践,而实践来自生活和工作。

  《庄子·知北游》说“道在屎溺”,《礼记·中庸》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意思都是大道散落在平凡的生活中,只要你融入生活用心体悟,就能一点一点的收集大道碎片,升华自己。

  可以说,教员的哲学观点,和中国传统的儒道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就是《实践论》的第一层逻辑,认识的来源。

  4

  人通过实践产生了认识,是不是就功德圆满,不能再进步提升了呢?

  教员认为,不是的,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可以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不断向前发展。

  而人通过实践产生的认识,要继续向前发展,便要再次回归实践,看看你的认识和实践,是不是一致。

  如果一致的话,做事一定成功,如果不一致,做事一定失败。这个时候,你就得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认识,最终达到认识和实践一致的状态。

  例如你想蒸包子,照着菜谱学了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学会了,结果蒸出一锅奇形怪状的东西,这就是认识和实践不一致。于是你又重新研究调料的比例、水和面的关系,终于蒸出一锅美味的包子,这就是认识和实践一致了。

  所谓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都是这个道理。

  如此循环往复,你通过实践产生的认识,便成为你观察万事万物的真理,并和世界客观规律重合起来。

  从此以后,你就能遵循客观规律来做人做事,无往而不胜。

  到了这一步,认识不就高级、深入、全面了吗?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教员还提出另外一个非常伟大的观点——“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换句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庄子·齐物论》里有句话:“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较早的提出天人合一论,其实你看教员对认识和实践的论断,不也是追求天人合一?

  这就是《实践论》的第二层逻辑,认识的发展。

  5

  我们常说,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通过教员的文章,我们知道了认识和实践的先后顺序,但前面的内容其实是结论性质的,属于“知其然”,那怎样才能知道认识和实践的转化关系,“知其所以然”呢?

  这部分内容,教员当然写到了,他把认识和实践的转化关系,分成两个阶段——

  “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产生了概念。概念这个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

  简而言之,你把一项工作、一件事情重复无数次,就能自然而然的总结出经验,提炼出观点,以量变促成质变。而总结出的经验和提炼出的观点,又能让你把这项工作和事情做的更好,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宗师。

  这就是《实践论》的第三层逻辑,认识和实践的转化,知行合一。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网文小说也有“百万成神”的说法。

  这些观点,说的都是量变促成质变,和教员总结的“认识和实践的转化关系”完全一致。

  6

  《礼记·大学》里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是实践,致知即认识。

  在古人看来,格物和致知只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古人通过格物和致知,最终要实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天下大事。

  换句话说,格物和致知要用出来,才有意义。

  教员同样是这个观点。

  教员在《实践论》里写道: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认识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看的。

  如果只看、不用,你通过实践得到的认识、你总结的客观规律便失去了它的功能,宝刀蒙尘。用出来,认识才能再次和实践紧密结合,拥有“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教员鼓励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便是这个原因。

  而运用认识,又有一个巨大的好处——

  如果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都能在实践中变为事实,那就证明你的认识是正确的。反之,就证明你的认识是错误的,起码是有偏差的,这时你就有机会去调整、修正,直至认识完全变为事实为止。

  对于“认识的偏差”,教员并不避讳。

  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认识有偏差不可怕,纠正就是了,如果你不敢运用认识、不敢实践,甚至以为总结出一个所谓的真理以后就不需要向前发展了,可以就此止步了,那才是最可怕的。

  这是《实践论》的第四层逻辑,认识的运用。

  只要按照教员指明的方向,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认识、不断的运用,再实践、再认识、再运用,一点一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便可以抵达无垠的远方。

  终点?

  不存在的。

  7

  最后还要再说一点,历史的自觉。

  教员是有历史自觉的人,他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节点,应该肩负起什么样的历史任务。

  他在《实践论》的结尾处写道:

  “现在世界、中国均已到达了一个历史的时节,自有历史以来都未曾有过的重大时节,这就是整个地推翻世界和中国的黑暗面,把它们转变过来成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

  紧接着,他给党内同志、抗大学员、文章读者下达了这个重要历史节点的任务——

  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然后改造客观世界。

  教员苦口破心的给人们讲实践和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基于这个判断,他希望人人如龙,人人都能成大器,和他一起完成重要历史节点的重要历史任务。

  我们现在的世界,同样处于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上,自然也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任务。

  那,你准备实践什么、认识什么,并将运用你的认识做什么呢?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