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思维有一种惯性—那就是习以为常。
这种现象毛主席早在《不要四面出击》中就一针见血地指了出来。他说“七届二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是中国从古未有的大胜利,也是十月革命以后一个带世界性的大胜利。”但是这样一个伟大的胜利毛主席批判道“我们有许多同志,因为在这个斗争中搞惯了,反而不那样感觉。”
事实上,读到这段话,今天的我们或许很难完全体会其中的艰辛和流血牺牲以及巨大的豪情。但对于刚刚从战火与苦难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来说,这一刻他们已经等了太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百年屈辱的终结和新生活的开始。这不只是政权的更迭,更是一个古老民族重新站起来的瞬间。
有趣的是,在这历史性的胜利面前,不同的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
有些人反而不觉得伟大和自豪,而这些人恰恰是我们自己的革命同志,我们习以为常,却不加以宣传。
这是什么意思呢?那些为革命付出最多的同志们,因为长期身处斗争环境中,反而对胜利的伟大意义有些“麻木”了。就像长时间待在一个房间里的人,反而闻不到房间里的气息。
这种现象,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
想想看,一个长期攻关的科研团队在终于取得突破后,有时反而表现得出奇平静;一个为项目倾注心血的工程师,在项目成功上线后,反而会觉得“不过如此”。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珍惜成果,而是因为他们太熟悉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太了解成功背后的艰辛与寻常。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斯大林同志和许多外国同志,都感觉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极其伟大的”。站在外面的观察者,反而更能看清这一事件的历史分量。
这提醒我们,有时候沉浸在某件事中太久,会让我们失去对事物价值的准确判断。就像站在山脚下看不清山的全貌,只有保持一定距离,才能领略其雄伟。
正因为意识到这种“胜利疲劳”的存在,文章明确指出:“关于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我们还要在党内和群众中间,做广泛的宣传。”
这不是简单的自我表扬,而是必要的思想建设工作。只有让所有人都真正理解胜利从何而来、价值何在,才能凝聚起继续前进的力量。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段历史给今天的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无论在什么领域,当我们经过长期奋斗终于实现目标时,都要警惕那种“习以为常”的心态,要学会停下来,认真品味成就的价值,理解其背后的意义。
工作中的项目成功、个人生活中的目标实现,都不该被轻易地“习惯化”。承认成就,庆祝胜利,理解意义,这不是骄傲自满,而是为了积蓄继续前行的力量。
胜利来之不易,而正确理解胜利的价值,同样需要智慧和胸怀。从这个角度我们也更能理解毛主席为何强调奋斗不息,要永葆革命青春。
毛主席经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斗争都是让我们的同志永葆革命青春,永远不要“习以为常”而是时刻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意志、精神,时刻为人民服务,否则,我们一定会蜕化变质!
是为读《毛选》五卷第七篇文章一文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