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学习毛泽东

林之辛:马克思主义名义下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2025-09-28 09:19:19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林之辛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什么是历史?毛主席有一句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

  ——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

  这个论断,以其特有的简明扼要,直击要点,提纲挈领的风格深深打动了无数寻求真理的青年,为他们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看清社会阶级斗争的本质和历史前进的方向点亮了一座光辉的灯塔,指引他们走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终于组织起一支由最广大的人民大众聚集起来的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打败了貌似强大的反动统治阶级,建立了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大众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毛主席的这个论断,随着新中国胜利的凯歌响遍全国大地而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

  然而,谁能想到,就在伟人逝世后不久,他的这句早已刻入历史教科书的名言,却遭到了一伙人的责难。这种责难声不是来自公开敌对的阵营,而是来自解放后由共产党自己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包括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政治、哲学理论专业研究室,直至各级共产党的党校。这些历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地方,一时间却成为对毛主席这个论断口诛笔伐的场所,在当时中国的政治舞台和学术讲台上掀起好大一股浪潮。

  他们说,把全部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等)归结为四个字:阶级斗争,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化、庸俗化”,甚至斥之为“歪曲和糟踏”,是一种“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归结”。他们断言,这个论断,“否定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是“左”倾错误的理论根源。

  众所周知,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历史,从而从根本上更新了历史观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贡献。因此,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思想交锋,不能不具有特别的意义,绝不能等闲视之。

  仔细考察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的观点,就会发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名义下,其实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在历史观中贯彻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存在决定意识”,以这个观点所建立的历史观。其核心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然而,什么是“社会存在”,却有不同的观点。

  毛主席指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客观事实就是:广大劳动群众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就是历史学所面对的最基本的社会存在。

  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工具没有能动性,工具不会说话,“工具是人创造的。工具要革命,它会通过人来讲话,通过劳动者来讲话,破坏旧的生产关系,破坏旧的社会关系。”因此,劳动者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要素。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归根到底,要由广大劳动者来实现。

  可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劳动者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境地,他们要改变自己的处境,就必须与骑在他们头上的统治阶级展开阶级斗争。阶级矛盾集中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正是这种阶级斗争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由此得出的逻辑结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

  由此得出的又一逻辑结论就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因此,毛主席的唯物史观就是人民史观。

  那么,站在毛主席观点对立面的那些人,是怎么看待历史唯物主义的呢?

  在他们看来,历史唯物主义要以“物”为基础,而这个“物”就是指物质生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点就是一切要以物质生产水平为基础。只有当物质生产水平发展到足够高的程度,才能进行社会革命。

  按照他们的逻辑,社会主义革命应该率先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生产水平低下的不发达国家,无论那里的人民遭受多么严重的压迫和剥削,无论他们多么渴望改变现状,都必须等待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应该革命,否则就是“超前”,“空想”,是“乌托邦”。

  两种历史观的分野非常鲜明——以毛主席的观点为代表的,是以人民史观为核心的唯物史观;站在他的对立面的,则是以“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唯物论为特征的庸俗历史观。

  发生这种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思想交锋,早在一百年前就发生了。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遭到了第二国际那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的“大人物”(其中包括恩格斯生前指定为他的遗嘱执行人之一的伯恩施坦)的猛烈攻击。他们认为俄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处于落后地位,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没有条件搞社会主义革命,否则就是“讲梦话”,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跳跃”。他们甚至用恶毒的语言诅咒十月革命好像一个疯狂的孕妇猛跳而引起“早产”,这样的孩子“是活不成的”。

  为什么一到革命的关键时刻,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中就会发生分裂呢?

  还是毛主席的分析一针见血——“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存,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特别是到了革命的关键时刻,也就是到了阶级利益尖锐冲突,阶级斗争决定谁胜谁负的时刻,每一个人都必然会鲜明地亮出自己的阶级立场。

  十月革命前,在经济落后、沙皇专制统治严苛的俄国,人民所受的压迫十分沉重;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失利的情况下,物资匮乏、物价飞涨,已经把人民逼到了毫无出路的处境,人民对革命的呼声非常强烈。站在受压迫人民一边的列宁,义无反顾地站到人民革命洪流的前列。他对第二国际那些高谈阔论,指手画脚的人怒斥道:“面对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毫无出路的处境逼迫下,难道他们就不能奋起斗争”?

  而就在此时,第二国际的某些头面人物正热衷于去当资产阶级的国会议员和政府部长。他们以“保卫祖国”为名,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中,支持本国的资产阶级,最终使得第二国际因分解成相互厮杀的社会沙文主义政党而分崩离析。

  显然,这样一类“马克思主义者”已经不是无产阶级的战士,而是与资产阶级政府利益捆绑在一起,并力图从资产阶级战争中捞到“油水”的人,是列宁所指出的“已经资产者化”了的“工人贵族”。

  回到中国的现实,毛主席的立场很鲜明——坚定地“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站在他对立面的那些人,又是站在哪一边呢?那些指责毛主席人民史观的理论家们其实有着明确的现实政治目的,就是否定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否定工农大众在新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地位,他们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不是很清楚吗!

  那些如列宁所说的“按其生活方式,工资份额以及整个世界观说来,是完全市侩化了的”,“已经资产者化”的人,却还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头衔在学术界捞取名利的人,就会对马克思主义采取这样的态度:“不要公开去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而要在表面上承认它,用诡辩来阉割它的内容,使马克思主义变为对资产阶级没有害处的神圣的‘偶象’。

  究竟谁是真理,历史事实早已给出了实践检验的结果。

  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仅仅几十年时间,就成功地从一个农业国转变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是美国的两倍,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新中国革命胜利后,仅仅二十多年的时间,就把一个百年来受尽帝国主义欺侮而极度贫困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具有独立的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拥有核武器的世界第六工业大国,为日后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经济增长率不仅远远高于旧中国,而且远超同期世界平均水平。

  毛主席对历史的事实做出了清晰的总结:

  ——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还指出,即使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先进行上层建筑的革命,改变了生产关系,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道路,而不是相反。)

  毛主席的人民史观是贯彻到底的。在战争中,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在建设中,他说:“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关于人类的未来社会,他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始终存在;只要有群众受压,他们就会反抗;“上层建筑要是保护人民不喜欢的那种生产关系,人民就要改革它。”

  在毛主席的彻底的人民史观面前,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庸俗历史观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文/林之辛,红歌会网专栏作者。】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