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学习毛泽东

毛主席为何痛批“绝对平均”?

2025-07-25 09:04:07  来源: 鲲鹏击浪|微信公众号   作者:教员的追随者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真正的公平,不是削平一切差异的刀锋。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在望,农村土地改革如火如荼。然而,正当农民们为“耕者有其田”欢欣鼓舞之时,一种看似“彻底公平”的思潮——绝对平均主义,却悄然蔓延开来。

  它要求不仅平分土地,还要把农具、牲畜甚至一切财产都绝对平均分配;它主张破坏工商业,认为“越平均越革命”。面对这股暗流,毛主席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告:

  “我们赞助农民平分土地的要求,是为了便于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迅速地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度,并非提倡绝对的平均主义。谁要是提倡绝对的平均主义,那就是错误的……它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我们必须批判这种思想。”

  为何这位最坚决主张农民翻身解放的领袖,却对“绝对平均”亮起红灯?

  一、何谓“绝对平均主义”?——当公平滑向荒谬。

  绝对平均主义,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在所有资源分配上实现毫无差别的绝对平等,无视个体能力差异、实际贡献大小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当时的农村,其表现令人忧心:

  “刮骨式”平均:不仅要求土地按人头绝对平分,甚至要求将农具、耕牛、房屋、粮食等所有生产和生活资料都拉平,强行“一刀切”。

  破坏工商业:认为商人和手工业者拥有较多财产就是“不均”,主张用暴力手段进行剥夺和破坏,打击正当经济活动。

  否定合理差异:无视劳动者在技能、体力、勤勉程度上的差别,认为任何形式的报酬差异都是不公平。

  二、毛主席痛批“绝对平均”:三大深层考量。

  毛主席的批判绝非保守,而是基于对革命前途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深邃洞察:

  1. 扼杀经济活力的“毒药”:“绝对平均”破坏工商业,等于自断生路。土地改革旨在解放生产力,但“绝对平均”却将矛头指向了本应保护的城市工商业和农村手工业。没有工商业的恢复与发展,农业所需的工具、肥料无法保障,农民的产品无处可销,整个农村经济将陷入停滞甚至崩溃。毛主席深知,摧毁工商业无异于摧毁未来发展的根基。

  2. 违背客观规律的“空想”:强行拉平一切,只会导致共同贫穷。社会财富的创造有其客观规律。劳动者能力有强弱,贡献有大小,地域条件有优劣。强行抹平所有差异,看似“公平”,实则严重挫伤生产积极性——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最终只会导致“大锅饭”式的普遍懒惰和低效。历史证明,追求结果绝对均等,往往通向普遍匮乏。

  3. 开历史倒车的“反动”:看似激进,实则背离革命目标。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革命的目标是推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制度,建立更先进的社会形态。而“绝对平均”破坏工商业、打击生产积极性,恰恰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它披着“彻底革命”的外衣,实则是小生产者狭隘意识的体现,是向原始、落后状态的倒退,与革命追求的“解放与发展”目标背道而驰。

  三、历史的回响:破除“均贫富”迷思,追求真正公平。

  毛主席70多年前对绝对平均主义的批判,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公平 ≠ 平均:真正的公平,是机会的公平、规则的公平、权利的公平,而非结果的绝对均等。公平是让能者有其位,勤者有其得;平均则是将参天大树削平为灌木丛。

  效率与公平需兼顾:健康的社会发展,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合理的差异是激发活力、促进进步的催化剂。绝对平均追求静态的“均”,却窒息了动态的“进”。

  尊重规律是根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任何政策,包括分配政策,都必须尊重规律,顺应发展趋势,否则必将受到惩罚。削足适履的公平,终将踏碎社会前行的道路。

  毛主席反对绝对平均主义,体现的是一位革命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他追求的,绝非一个“人人均贫”的静态乌托邦,而是一个打破封建枷锁后,能激发亿万人民创造伟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动态未来。

  当“躺平”、“仇富”或“福利至上”等新语境下的平均主义幽灵试图改头换面时,重温毛主席当年的警示,无疑是一剂清醒良方。

  公平的真谛在于让每一颗种子都有破土的权利,而非命令所有幼苗长成同一高度。承认差异才能激发活力,尊重贡献才能创造繁荣。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